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和平青草園的改造│訪談社區規劃師陳德君老師

陳德君老師是我們田野探勘時的導覽員,在仁濟院拆除重新規畫時她向台北市政府爭取為和平里社區規劃和平青草園的專案,以下是她向我們分享的一些心路歷程。

Q1:老師是什麼樣的機緣下進入和平青草園的改造工作?

/
A:2009年時我跟當地和平里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合作,以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的名義,向內政部營建署申請「城鄉風貌」補助經費開始進行「萬華402號公園」的改造。

那時我已跟和平里合作約四、五年,最初是從2004發展局「和平里生活圈發展計畫」開始的,在當時就已奠定和平里分期分區改造或發展的規劃藍圖,「萬華402號公園」包含在內。所以可以說這個公園的改造是社區營造的夢想之一,我們花了一些時間讓它落實。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http://www.ours.org.tw/

Q2:可以請老師再跟我們說明一次當時改造工作的情形嗎?/A:我向營建署申請補助經費時,刻意將計畫名稱取為「生態公園規劃」,讓我們改造規劃有一個方向在。計畫內容是參與式的規劃設計。

我用的方法是,除了找很多國內外公園案例照片、辦工作坊跟社區居民、里鄰幹部分享外,也帶領頭人實地參觀生態公園案例(例如台大舟山路改造),以及最重要的是,跟公園處展開密切的互動討論、推動和平社區認養公園,實作「青草園」。運用營建署的補助經費,讓社區居民有資源,能夠實際投入青草園的改造工作,從討論種植品種、範圍開始,到灑水系統的規劃,甚至實際翻土、播種、工程施作都由社區自己想辦法進行,讓居民有實際公園屬於自己的感受,是真正的參與。


就連公園的名稱,後來公園處也尊重社區意見,正式定名為「和平青草園」。公園改造從2009的春假開始啟動,到秋天前,公園的芳香萬壽菊已經開花,公園附近居民開始享受清香的公園,對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也都開始認同。

https://www.facebook.com/WoMenDeGongYuanWoMenXiangYaoDeWeiLai
Q3:上次解說時,老師曾提到自己不是萬華人,那居民對於一個非萬華本地土生土長的改造設計師,要參與萬華的改造計畫,是否會有不信任的態度?
/
A:萬華居民面對外來專業者或團體要來協助時,通常是歡迎但是「被動」的態度,習慣政府規劃好之後被迫接受,而不太習慣主動表示意見,或認為表達意見也沒有用。而我所受訓練和我的工作理念正好相反,我相信有市民參與的環境才能真正變好。所以我的工作挑戰是要打破居民的習慣和迷思,促使居民願意跟我一起工作。我的方法一是只有主動來找我幫忙的社區,我才評估是否進入協助,因為這樣表示這個社區有自己的動能,會願意一起做事。另一個方法是透過人脈介紹,由認識或已信任的社區人士陪同我進入新的社區,讓原本社區的人際關係發揮作用、影響力,我就不用完全從零開始。

Q4:改造過程中辦了什麼活動?居民的參與度?是如何與居民溝通協調的?
/
A:沒錯,過程非常重要。相對改造的成果,改造過程更需要被設計。因為這是真正能夠改變社區的時刻。透過每一次活動、活動中發生的事情和互動,讓參與者慢慢看到自己的角色,也看到社區的改變。所以我會很認真設計活動。


以和平青草園來說,因為我要談生態規劃設計,而「生態」這個詞對當地居民來說,並不是非常熟悉的詞,所以我找比較有名的案例、圖片或照片,具體讓居民可以知道到底什麼是生態。透過「工作坊」,大桌子上所有居民圍繞桌子坐,大家平起平坐討論、發表意見,打破一般傳統社區裡頭尊崇長輩、或者男尊女卑的地位差別,讓大家每一個人在議題的討論上都是平等的。


因為這樣,大家慢慢發現每個人的想法都是重要的、都會被尊重並討論,於是有了參與感。另外青草園的實作,從無到有都透過居民的雙手,那是很實在的參與,辛苦之後看到成果,凝聚力立刻就產生了。如果遇到居民意見不同,例如青草園最大的挑戰是原本有「地下停車場」開挖的問題,但停車場會影響到大樹的生長,其實很有爭議,我的方法是作理性文字圖表的分析,提出給社區頭人也就是里長,由里長自己召開里鄰會議,來做溝通討論和決定。畢竟我的角色是專業者,但地方上有時會有一些政治利益的考慮或意見不合,我若介入反而會讓事情更混濁,所以有時候適當的退出戰局是個可用的方式。

Q5: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或值得注意的小事?
/
A:居民的能力永遠超乎我的想像。改造過程有一次在討論雨水回收系統,我們想知道附近地下水的情況,有天下午現場會勘時,里長帶我們去巷子看一個地下管線口(不記得是什麼管了),但是因為有鐵蓋子蓋著,我們看不出所以然。我還正在想說要回辦公室聯絡工務局之類請人幫我們打開來勘查時,忽然跟我們討論其中一位社區志工,不知什麼時候離開,又出現時帶著一把工具,直接就對著那個鐵蓋子做起動作,沒一分鐘,蓋子就打開了,解決了我們幾分鐘前的問題。


我覺得超神奇,問這位志工怎麼會有這種工具,他好像說就去哪家認識的店面借用一下這樣。萬華社區就是有這個特性,居民各行各業都有,生活和工作經歷非常豐富,永遠可以提供我們專業者需要的協助。能跟萬華社區合作,其實真的是很幸運的事。

Q6:就老師的觀察,在青草園完成之後,居民對該處的評價如何?
/
A:這一題我覺得聽人說,不如聽植物怎麼說。青草園從2009改造至今,鬱鬱蔥蔥,生機盎然,傍晚微風吹過時還會淡淡的香氣,我相信這是因為有社區園丁悉心呵護,以及使用者的愛護,才有這樣的美。

Q7:請問老師當時設計仁濟院與遊戲區中間木棧道的原因是?
/
A:建築物與戶外兩區之間的過渡空間。讓兩者介面也是活動會發生的地方。而且社區辦活動時木平台做為舞台,背景就是仁濟院歷史建築,不用花錢輸出,紅磚黑瓦就是最好的視覺。


Q8:可以請老師稍微分享一下感想嗎?
/
A:雖然做社區規劃師不容易維持生計飯碗,但是我做的很開心,很榮幸獲得萬華一些社區居民的信任,可以一起作夢和做事。能跟你們分享這些經驗,也覺得很開心,希望對你們看待未來生涯或社會、社區,有一些不一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