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很多菲律賓人週日時都會相約到「中山拜拜」!「中山」特指「中山北路三段以東至雙城街、南起晴光市場北抵美術公園」一帶的區域;「拜拜」則是信奉天主教的菲律賓人,以台灣話向本地人說明他們到聖多福教堂望彌撒。
按照導覽附的地圖下去走,在捷運圓山站下車,步行到民族西路和民族東路的交會,就是我要找的中山北路三段了。
這個轉頭就能看到圓山飯店的地方,讓我想起了某人來台灣時發生的事。 |
在去聖多福教堂之前,我想先到地圖上的 TIWA 辦公室看看,弄清楚這一帶的門牌規則讓我滿傷腦筋的,甚至偶爾還能看見根本沒有門牌的建築,在幾乎放棄時,卻發現 TIWA 根本就在聖多福教堂後面不遠處,可惜沒有認識的人不敢進去搭話,只在門口拍張照就離開了。
1954 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美軍顧問團在中山北路三段蓋營區,並因應越來越多美國大兵、外交人員進駐或美國人來台渡假,用英語進行彌撒的聖多福教堂於 1967 年建立,以服務逐漸增加的英語系移民,即使在 1978 年中美斷交以後的二十年間,聖多福教堂的英語彌撒依然吸引著來台經商就學、觀光、工作的外國人。
1992 年,外籍勞工正式引進台灣。在母國有 80%人口信仰天主教的菲律賓人,開始在假日湧向聖多福教堂,數量之大,使聖多福教堂在短短幾年內成為台北市、甚至是全台灣最具規模的假日菲律賓社群,直至今日。我是在星期四去的,這個日期其實不很合適,因為大部分的菲律賓移工都還分散在台北各處工作,如果你也想去,最好挑在週六或週日,才能一窺當地菲律賓假日社群的完整樣貌。
走進聖多福教堂的時候我有些緊張,不知道我這樣一個外人隨便走進去,會不會冒犯那裡的某種文化規則,所以小心翼翼的走進去拍幾張照片就離開了,沒有人帶總覺得很容易冒犯那裡的什麼規則。
順著脈絡發展下來,我就能理解刻板印象形成的具體客觀條件:菲律賓人太髒太亂是種族天性嗎?週日的大量人潮快速形成,若沒有足夠的廁所與垃圾桶,要如何保持乾淨?且不說台灣人的旅遊據點無一不髒,就算是有公德心的人把垃圾放在後車廂載回家處理,我們都要問,外勞有「家」的條件以符合「現代公民」形象嗎?那一個外傭可以在休假後還把垃圾帶回雇主家放置的?他們多半連生日聚會剩下的餐點都沒有「打包」回家(冰箱是雇主的)的權利。
下一個去的地方是附近的「金萬萬名店城」,配置有點像傳統市場,是菲律賓移工採買貨品和把東西寄回家鄉的重要地點,我覺得最特別的一點是,那裡的商店很多都是複合式經營,例如有一間商店同時賣了手機、平板。墨鏡、電話卡、拖鞋、手錶(因為移工的聯絡需求,那裡賣手機和電話卡的商店多的可怕)。
離開前在一個家常菜攤位買了一份不知名的菲律賓豬肉料理(?),會說不知名是因為老闆不會講中文,只好很緊張的靠著貧弱的英語口說對話:
「What is it?」
「$^%%##%$@&」
「Er........how much?」
「$#&□■□☆@%......sixty an order.」
(遞60元)
「Take away?」
「Ok,thank you.」
吃起來稍微鹹了一些,比較適合搭配白飯而非單吃,從金萬萬離開後,在附近繞了半小時左右,便直接趕往淡水赴約,除了現居的台南以外,這是我第一次比較有計畫的走訪一座城市,很喜歡這樣的模式,如果下次有這樣的機會,我希望可以嘗試直接和當地人聊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