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師道

1.

有個故事,約略是以前從家裡整排的漢聲《中國童話》上看到的,講到孫大砲小時後讀私塾的一段過往。

1872年的廣州翠亨村離1905年的新文化運動廢除科舉還遠得很,初等教育內容自然和以往一樣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老師念,學生跟著 念,就跟很多中式古裝劇裡每次鏡頭運到私塾,學生朗誦的必定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奇怪想像一樣,讀熟了便開始背誦,從來不講 解書裡的意思。


某天,孫小砲來到學校,照例把課本放到老師面前接受抽背,無論考核哪部份,都能很流利的回答,讓老師十分滿意,接著,他在孫小砲的書上圈了一段課文,他念一句,讓孫小砲念一句,會讀了,便回去座位上自己背誦。

聰穎的孫小砲讀了幾遍,就能全部背下來,但書上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他仍舊無法理解,他想,這樣糊里糊塗地背誦,到底能學到什麼呢?


於是,充斥朗朗讀書聲的教室中,有個堅定的身影站起來了,他向老師問道:「先生,您剛才讓我背的這段書是什麼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


放在現代的台灣,這不過就是個稀鬆平常的,出現在一個求知慾不錯的學生和一個有點混的老師之間的情景,但回到當時的脈絡下理解,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被想像為客體的角色,向宰制者的權威,以及長久以來習慣的劇烈挑戰。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位老師立馬將孫小砲暴打一頓都沒什麼好意外的,而就在他即將把這個可能性付諸實行,拿起戒尺向孫小砲走過去時,接下來的對話卻讓實際發生的事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你會背了嗎?」

「會背了。」接著孫小砲便將那段課文一字不漏得背出來。
老師收起了戒尺,揮手要他坐下,說:「我原想,書中的道理,你們長大了自然會知道的,現在你們既然想聽,我就講講吧!」老師講得很詳細,大家聽得很認真。

我並不知道這個故事後來怎麼了,比如這樣的嘗試是否真能讓學生更懂書裡面再講什麼,是否有人開始抱怨舊的教學法比較好,又或許,這只是那位老師對好學生一時的寵溺,之後還是一如既往。


但我更願意如此解讀這個故事:面對從未有過的挑戰,在困惑與憤怒中,他選擇稍稍拆除自己與學生之間的權力框架,佇足傾聽他們的迷惘。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在 當時的時空下,即使他像前面說的賞孫小砲一頓棍子,也不會有人譴責他,就像現在的教育部用鐵門、拒馬、刺網擋住學生,並且威脅、提告,依然有人高聲讚賞這 是捍衛法治,以及達成了充分的溝通協調一樣。


這是一個封建體制下平凡的教育者,生命中最不平凡的選擇。


2.

如果把這個故事的情境轉到現在會是什麼概念呢?

身兼教務主任的吳老師跑去法國玩,留下一個不斷重複「尊重包容」的錄音機和孫小砲溝通。

隔壁班蔡老師明知道可以向校長檢舉吳老師不適任,卻袖手旁觀,因為她想看這件事鬧大,就可以趁機把吳老師鬥下來讓自己當教務主任。

吳老師回國後,忍無可忍的孫小砲決定衝進去他辦公室要個說法(路上遇到蔡老師還讓她請了杯飲料),卻被依「忤逆師長」這條校規記過,還警告家長在有其他偏差行為就要把孫小砲退學。

後來孫小砲自殺了。

蔡老師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吳老師都聽不見學生的聲音,應該向社會大眾道歉,如果我當上教務主任絕對不會像他那樣。」

吳老師說:「我也很努力溝通了,全都是蔡老師在煽動害的。」

2 則留言:

  1. 很喜歡這個比喻,尤其是「不斷重複『尊重包容』」的錄音機」還有中山的故事。
    也許吳老師沒有違法,但蠻欠師道的。

    其實這次事情最令人難過的,是好像發現,有些斷掉的東西很難接回來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