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表達課讀了阿盛的文章《空把花期錯過》(http://ppt.cc/ZtV6),這是一篇讓我很不舒服的文章,簡單來說,裡面充滿了一個知識份子自持文化背景貶低別人生命型態的傲慢,並且無法看到任何一分與作者「鄉土作家」身份相符的人文關懷,
什麼是我所謂的「人文關懷」呢?在社會學科當中有個概念叫做「去脈絡化」,指的是在思考問題時忽視背後的時空背景,只孤立的去探討單一事件,例如鄭捷殺人案發生時,很多人急著把矛頭指向鄭捷,然後剖析他、挖掘他,只為了找到讓自己心安的殺人原因,像是「血腥電玩」、「心理疾病」、「被動漫洗腦」,再把自己和這些原因劃清界限,卻從來沒有想花心力去瞭解「真正的原因」,能讓一個人兇性大發帶走4條人命,傷了24人,絕對不是這麼簡單的原因吧?他和父母的互動模式是什麼?他受到了怎樣的教育?這都可能影響了「他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就是「脈絡」,我認為,藉由思考一個人做出選擇背後的故事,才能真正找出原因,這是一種同理心的修養,更是一個學者不可或缺的「人文關懷」,這樣的理念也促使我在遇到與自己立場有所不同的人時,不會急著批判,而是嘗試在溝通中互相理解。
回歸正題,為什麼我認為這是一篇缺乏人文關懷的文章呢?文中作者透過很多描述塑造了一個「人」的形象,例如這個人擁有一成不變的生活、注重投資理財、關心社會大事且頻繁和朋友在網路上討論、偶爾參加種種反對不公不義的集會活動、喜歡看八點檔連續劇等等,批判為這個人對於身邊的花草樹木毫無情感,文化水平低落,並且以一個無庸置疑的態度要求這個「人」相信「能補救提升你的,只有書與樹、花與草」,如同前一段所說,在這裡我我認為應該被關注的是:「是怎樣的生命經歷造就了這樣的一個人」,為什麼這個人會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呢?為什麼聚積財富對他來說會那麼重要?是怎樣的原因促使他不只是在網路上嘆息,選擇鼓起勇氣走向街頭,面對被警察鎮壓的危險?為什麼他喜歡看連續劇?他有足夠的文化資本去看那些作者所謂「有文化水準」的書嗎?這背後都有很複雜的社會因素,脈絡的有無導致在我眼中看到的是一個很立體,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著自己的無奈,而作者則只能看見一個扁平的人,以及孤立的行為,這讓他一廂情願的認為:這只是個人問題,能夠很輕易的去改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什麼是「文化」呢?這個名詞通常用來指稱一個族群經過長期累積後發展出來的生活形式,像是文字、語言、建築、飲食、技能、習俗、藝術等等,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例如臺南人有臺南人的文化,臺灣人有臺灣人的文化,華人有華人的文化,而在多元的社會下,有很多族群的文化是跨越地理/國家/民族的界線的,例如搖滾樂迷有搖滾樂迷的文化,「鄉民」有著「鄉民」的文化,在他們之間或許能觀察到「主流」與「非主流」,但沒有人有資格斷定孰優孰劣,那麼,什麼是作者認為的「有文化水準」呢?是飽讀詩詞文學嗎?是喜愛花草樹木嗎?那為什麼只有這樣的人有資格被稱作「有文化水準」呢?進一步來說,為什麼「有文化水準」與否的標準是由作者來界定呢?如果只有符合這樣的條件才算「有文化水準」,那在我生命中很多很棒的事情在作者的眼中可能都算是「沒有文化水準」了,例如我很喜歡在網路上針對不同的事和別人進行討論,這讓我學到很多東西,我也很喜歡看一些「胡編亂演」的動畫,這幫助我解放自己的想像,看見不同人的生命,如果為了成為「有文化水準」的人,我需要放棄這些會讓我很快樂的事,去做一些我不那麼喜歡的事,那它的價值在那裡呢?
「人人的欣賞觀點不盡相同,那是和個人的性格與生活環境有關。如果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他走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這段文字截錄自很多人都在國中讀過的課文《雅量》,儘管不知道為什麼那段關於棋盤、稿紙以及綠豆糕的對話為什麼會幾乎風靡了一整個世代,但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篇文章揭示了一個絕大多數人應該都認同的價值:「在不抵觸某些我們共同認定需要維護的價值的情況下,任何的生命樣貌都應該被尊重,並且沒有人有資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要求別人改變以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生命樣貌。」我認為,作者缺乏同理心,去感受其他人的生命,並且沒有尊重別人不同生命形態的雅量,這樣的觀點,並不是值得我學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