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對於秀霜競選影片的訕笑,在裡面看到得很多東西其實是很值得被思考的,例如被她列為重點政策之一的「建置高齡友善城市」,就我的印像以及新聞搜尋的結果,主要都著重於各式各樣的補助,像是健保費、假牙、助聽器、電動車等等,這其實反映了很多人在思考公共議題上一種「補助至上」的盲點,認為只要給予老人足夠的錢或是資源,他們就能自己尋找美好生活,然而這樣就足夠了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以大眾運輸系統為例,低底盤公車是一種車廂底離路面較進的公車,只要跨一級就能登上公車,不像傳統公車需要跨兩到三級,對於老弱婦孺來說非常方便,這樣的設計大大的降低了他們在城市內移動的門檻,臺南有足夠的低底盤公車嗎?以我的搭乘經驗來說,臺北有很多這樣的公車,其他的上車也不是那麼麻煩,而臺南大約四台內才有一台,其他不是用遊覽車改裝的,就是狹窄的舊型觀光巴士,上下車都不那麼方便,
八月底我去胖地聽臺南市樂齡中心的鍾秀琴主任的演講,在退休後,長者們透過樂齡中心,得以去學習電腦,學習烹飪,取得新的知識,適應不斷變動中的社會,並將他們豐富的人生歷練與智慧,回饋給後輩,創造社會知識的流動,或者在劇場表演的過程中梳理自己的生命經歷,說出傷痛,然後得以被理解、被療癒,甚至因為他們的表演,重新找回「被需要」的感覺,而不會在退休後頓失目標,臺南有多少地方有這樣的設施?
對於公共政策的制定,我認為「想像」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把自己代入一個高齡者,試著想像他一天的生活,起床後要做什麼?平常都去哪裡聚會?多久看一次病?都怎麼去?然後才能找到他們真正需要的幫助。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什麼是「名產」?
很多人到安平一定會吃下面幾個東西,認為它們是必吃不可的名產:蝦捲、蝦餅、蚵仔煎、豆花、蜜餞、伊蕾特布丁。
在我的認知裡,一種食物能夠被稱為一個地方的「名產」至少要符合幾個要素:
1. 該地盛產製作這種「名產」的材料,如柿子之於柿餅。
2. 該地居民在生活中經常或至少頻率不算低得食用這種「名產」。
3. 該地產業結構與這種「名產」密切相關。
4. 該「名產」與當地的文化脈絡有一定的連結。
從原料來看,安平是個濱海的區域,安平港每天都有大量的漁獲,沿海一帶甚至有不少的蚵架,所以蝦捲、蝦餅、蚵仔煎還算符合資格,豆花、蜜餞、伊蕾特布丁的原料就跟安平的生產沒什麼關係了。跟居民的關係呢?我從小在安平長大,在我的生活中,上述六者幾乎都不‧是‧很‧常‧吃,除了還算蠻常吃蚵仔以外,其他和我的生活幾乎是零交集,偶爾吃的蝦餅是親戚從印尼帶回來的,要自己炸,但大塊很多,也比較好吃。有趣的是,自從安平作為一個觀光景點開始發展起來之後,越來越多安平人在賣蝦捲蝦餅、蚵仔煎、豆花、蜜餞了,
我上面打那麼一串就是想說:這些「名產」根本就只是一種商業操作而已,跟安平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很貴又不見得好吃,來安平吃東西,我會覺得盡量不要挑那種看起來光鮮亮麗很新很進步的店,進去就是等著被當肥羊宰,而且不要迷信什麼名產,往小巷子裡鑽看到喜歡的就吃,反而會有不少意外收穫。
在我的認知裡,一種食物能夠被稱為一個地方的「名產」至少要符合幾個要素:
1. 該地盛產製作這種「名產」的材料,如柿子之於柿餅。
2. 該地居民在生活中經常或至少頻率不算低得食用這種「名產」。
3. 該地產業結構與這種「名產」密切相關。
4. 該「名產」與當地的文化脈絡有一定的連結。
從原料來看,安平是個濱海的區域,安平港每天都有大量的漁獲,沿海一帶甚至有不少的蚵架,所以蝦捲、蝦餅、蚵仔煎還算符合資格,豆花、蜜餞、伊蕾特布丁的原料就跟安平的生產沒什麼關係了。跟居民的關係呢?我從小在安平長大,在我的生活中,上述六者幾乎都不‧是‧很‧常‧吃,除了還算蠻常吃蚵仔以外,其他和我的生活幾乎是零交集,偶爾吃的蝦餅是親戚從印尼帶回來的,要自己炸,但大塊很多,也比較好吃。有趣的是,自從安平作為一個觀光景點開始發展起來之後,越來越多安平人在賣蝦捲蝦餅、蚵仔煎、豆花、蜜餞了,
我上面打那麼一串就是想說:這些「名產」根本就只是一種商業操作而已,跟安平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很貴又不見得好吃,來安平吃東西,我會覺得盡量不要挑那種看起來光鮮亮麗很新很進步的店,進去就是等著被當肥羊宰,而且不要迷信什麼名產,往小巷子裡鑽看到喜歡的就吃,反而會有不少意外收穫。
努力在成績表現中佔了什麼角色?
「英聽考不好就歸咎於城鄉差距,檢討自己從來不是第一順位。」
「考不上好學校就歸咎於階級差距,檢討自己從來不是第一順位。」
上面兩種說法有著很接近的邏輯,抱持這樣說法的人通常認為城鄉、階級所造成的資源差距確實有可能影響學生的課業表現,但影響不大,不應該被用來作為開脫自己表現不佳的藉口,這樣的說法要成立,最重要的問題會是「努力在一個人的課業表現中扮演了多大的角色?不論大小,這樣的規則適用在多數人身上嗎?」
我認為,城鄉、階級所造成的資源差距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站在不均等的起跑線上,例如在台南一中,我們班上每週都會有一節由外師授課的英語會話課程,如果有意願學習的話,對提升英文能力很有幫助,類似的資源其他並非前段的學校不太可能擁有,即使學生有意願,也無法透過這種方式去學習,
從家庭條件來看,我也不認為一個需要在上課時間之外花很多時間打工貼補家裡經濟,或家中環境不適合讀書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下,能夠擁有比那些資源優渥的人更好的表現,即使有,也是特例(之所以不把特例納入考量,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天賦通常可以排除大部分條件的影響)。
因此我傾向認為,「努力」影響的只是在相同或接近的資源下,一個人的表現,而當兩群人擁有的資源有一段落差,導致課業表現出現差距,首先應該被檢討的並非他們自身努力不足,而是資源分配的落差,至於在相同或接近的資源下產生的表現差距,我認為首先應該被提問的是「為什麼這樣的課程設計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符合學生的需求嗎?」,而非不斷怪罪學生不願意學習。
「考不上好學校就歸咎於階級差距,檢討自己從來不是第一順位。」
上面兩種說法有著很接近的邏輯,抱持這樣說法的人通常認為城鄉、階級所造成的資源差距確實有可能影響學生的課業表現,但影響不大,不應該被用來作為開脫自己表現不佳的藉口,這樣的說法要成立,最重要的問題會是「努力在一個人的課業表現中扮演了多大的角色?不論大小,這樣的規則適用在多數人身上嗎?」
我認為,城鄉、階級所造成的資源差距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站在不均等的起跑線上,例如在台南一中,我們班上每週都會有一節由外師授課的英語會話課程,如果有意願學習的話,對提升英文能力很有幫助,類似的資源其他並非前段的學校不太可能擁有,即使學生有意願,也無法透過這種方式去學習,
從家庭條件來看,我也不認為一個需要在上課時間之外花很多時間打工貼補家裡經濟,或家中環境不適合讀書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下,能夠擁有比那些資源優渥的人更好的表現,即使有,也是特例(之所以不把特例納入考量,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天賦通常可以排除大部分條件的影響)。
因此我傾向認為,「努力」影響的只是在相同或接近的資源下,一個人的表現,而當兩群人擁有的資源有一段落差,導致課業表現出現差距,首先應該被檢討的並非他們自身努力不足,而是資源分配的落差,至於在相同或接近的資源下產生的表現差距,我認為首先應該被提問的是「為什麼這樣的課程設計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符合學生的需求嗎?」,而非不斷怪罪學生不願意學習。
園遊會的教育想像
臺南一中校長張添唐日前在升旗時引述別人告訴他的話,指出高中園遊會「在校內隨意擺攤」可能是造成臺灣未經申請流動攤販文化的成因,同時認為應該從衛生問題著手,更認真的看待園遊會,並且不排除開始收取攤位租金,我認為這不是個恰當的類比,相較於多數流動攤販非法、無固定場地的特性,由校方指派場地,邀請每班參加的園遊會,反而更像是《臺南市攤販管理自治條例》裡面說的「受政府機關邀請展售商品或服務者,不在此限」,什麼時候我們園遊會可以隨意在校內擺攤了?
倒是很高興校長希望捨棄用「兒戲」的角度看待園遊會,想讓它更貼近社會的真實面,建議不如園遊會之前為每班安排幾堂產品研發及行銷的課程,不要每次園遊會上販賣的都是蔥油餅、香腸一類高可替代性、低附加價值的產品,客群也幾乎是熟識的高中高職生,甚至可以嘗試把市場鎖定在鄰近的社區,做一個「練習創業」的動作。
不過呢,即使是再「先進」的教育理念或方法,可能都還是要符合一些前題才運作得起來,比如廢除早自修(或者是早自修禁止考試,我說的是認真禁止,而不是隨便發個公文)、減少考試數量(但提高題目質量,謝宇程寫的這篇就不錯:http://ppt.cc/hMyY,調整內容過多的課綱也是個不錯的方法)一類讓教學環境回歸正常的措施,
我每天十一點睡,因為騎車到學校要半小時車程所以都六點起床,這樣的作息就我所知相較其他同齡學生是非常的健康了,但到學校還是會覺得有點想睡,比較舒適的睡眠時間應該是八到九個小時,這樣起床之後腦袋很快就能清醒,而且很有精神,但早自修的制度讓我不只沒有補眠的時間,還要在腦袋很混沌的時候寫一些該死的考卷,在這種精神狀況下,很少人會有雅興去認真陪老師做什麼「翻轉教育」,尤其是當天可能還有另一科的週考,
同理,前面提到的「園遊會練習創業」也是,平常生活已經很累了,不太會有人有閒情逸致去做什麼產品研發與分析,更別說是找出市場需求了,可以想像它如果在現在的高中校園中實施,不過又是另一個華麗的空殼,如果教育政策大方向的設計還是這麼悲劇,那很多立意良好的教育嘗試只會在壓力下變成鏡花水月。
倒是很高興校長希望捨棄用「兒戲」的角度看待園遊會,想讓它更貼近社會的真實面,建議不如園遊會之前為每班安排幾堂產品研發及行銷的課程,不要每次園遊會上販賣的都是蔥油餅、香腸一類高可替代性、低附加價值的產品,客群也幾乎是熟識的高中高職生,甚至可以嘗試把市場鎖定在鄰近的社區,做一個「練習創業」的動作。
不過呢,即使是再「先進」的教育理念或方法,可能都還是要符合一些前題才運作得起來,比如廢除早自修(或者是早自修禁止考試,我說的是認真禁止,而不是隨便發個公文)、減少考試數量(但提高題目質量,謝宇程寫的這篇就不錯:http://ppt.cc/hMyY,調整內容過多的課綱也是個不錯的方法)一類讓教學環境回歸正常的措施,
我每天十一點睡,因為騎車到學校要半小時車程所以都六點起床,這樣的作息就我所知相較其他同齡學生是非常的健康了,但到學校還是會覺得有點想睡,比較舒適的睡眠時間應該是八到九個小時,這樣起床之後腦袋很快就能清醒,而且很有精神,但早自修的制度讓我不只沒有補眠的時間,還要在腦袋很混沌的時候寫一些該死的考卷,在這種精神狀況下,很少人會有雅興去認真陪老師做什麼「翻轉教育」,尤其是當天可能還有另一科的週考,
同理,前面提到的「園遊會練習創業」也是,平常生活已經很累了,不太會有人有閒情逸致去做什麼產品研發與分析,更別說是找出市場需求了,可以想像它如果在現在的高中校園中實施,不過又是另一個華麗的空殼,如果教育政策大方向的設計還是這麼悲劇,那很多立意良好的教育嘗試只會在壓力下變成鏡花水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