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努力在成績表現中佔了什麼角色?

「英聽考不好就歸咎於城鄉差距,檢討自己從來不是第一順位。」
「考不上好學校就歸咎於階級差距,檢討自己從來不是第一順位。」

上面兩種說法有著很接近的邏輯,抱持這樣說法的人通常認為城鄉、階級所造成的資源差距確實有可能影響學生的課業表現,但影響不大,不應該被用來作為開脫自己表現不佳的藉口,這樣的說法要成立,最重要的問題會是「努力在一個人的課業表現中扮演了多大的角色?不論大小,這樣的規則適用在多數人身上嗎?」

我認為,城鄉、階級所造成的資源差距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站在不均等的起跑線上,例如在台南一中,我們班上每週都會有一節由外師授課的英語會話課程,如果有意願學習的話,對提升英文能力很有幫助,類似的資源其他並非前段的學校不太可能擁有,即使學生有意願,也無法透過這種方式去學習,
從家庭條件來看,我也不認為一個需要在上課時間之外花很多時間打工貼補家裡經濟,或家中環境不適合讀書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下,能夠擁有比那些資源優渥的人更好的表現,即使有,也是特例(之所以不把特例納入考量,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天賦通常可以排除大部分條件的影響)。

因此我傾向認為,「努力」影響的只是在相同或接近的資源下,一個人的表現,而當兩群人擁有的資源有一段落差,導致課業表現出現差距,首先應該被檢討的並非他們自身努力不足,而是資源分配的落差,至於在相同或接近的資源下產生的表現差距,我認為首先應該被提問的是「為什麼這樣的課程設計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符合學生的需求嗎?」,而非不斷怪罪學生不願意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